返回首页

天天资讯:又有年轻人集体自杀,人间为何不值得

来源:麻雀商业评论

1

昨天四川什邡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4月22日17时许,什邡市公安局接群众报警称,在什邡市蓥华镇某林场内发现3名死者。现已查明,2023年4月20日下午,谢某(女,30岁,四川巴中人)、周某某(男,26岁,福建泉州人)、梁某某(男,23岁,河南许昌人)等3人由外地到达什邡市蓥华镇天桥村七组后,在林场深处服毒自杀身亡。

天门山四人集体跳崖事件刚刚过去半个月时间,相似的集体自杀事件再度发生,都是年轻人,令人痛惜。


(资料图片)

此前有媒体做了采访,试图还原死者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报道留给大家的直观感受就是,年轻人压力大、谋生难、负担重。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面临的个人困境和社会压力也不同,所以分析自杀行为成因是一项复杂工作。除了社会普遍意义上的失意者,即便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也不乏自杀行为,明星、官员、企业家……相信大家从媒体报道上也见到过。

每一个悲剧都是具体的,我们无法用悲剧的逻辑解释具体的悲剧本身。

但是,集体自杀,尤其是频发的集体自杀,就不再是个体悲剧,要作为社会事件来对待,所以有必要去直面和追问,只有更多的关注和讨论,才能避免悲剧的延续,会有助于推动自杀预防的水平提升。

2

从1987年开始,中国卫生部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自杀率报告。中国的自杀率,农村高于城市的现象十分明显,且自杀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自杀率高于女性。

世卫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报告指出,2019 年全球估计有70.3万人死于自杀,中国自杀人数为116324人(6.7/10万),其中男性72515人(8.6/10万),女性43809人(4.16/10万)。

来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20》的数字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自杀率为7.04/10万,城市自杀率为4.16/10万。

在自杀的人群当中,年轻人自杀率最高,尤其是15~34岁人群,自杀是导致该阶段人群死亡的第二大死因。而在中国和日本,自杀更是已经成为15~34岁人群的第一大死因。

另外,补充一个或许会让大家意外的事实,自2000年起,我国自杀率大幅度下降。

在2000年,一项由中国国家疾控中心与北京回龙观医院共同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每10万人当中就有22.23人自杀,每年因自杀死亡的人数达25万左右,而自杀未遂的人更是高达200万人。

1998年至2020年,农村自杀率从23.31/10万下降到7.47/10万,城市自杀率从6.83/10万下降至4.58/10万。

2020年,World Population Review统计报告统计了各个国家和地区每10万人中的自杀率,中国排69位。

3

这些统计数字上发生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此前有分析认为,从2000年开始自杀率大幅下降,同城镇化进程加速、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高速普及等方面的改变有着种种相关性。

当然,这种相关性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来加以证明。我们只能偏感性地说,个体相比之前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好的生存条件,更多的信息获取,人的生存变得更自由,视野变得更开放,可支配收入增加,接受到了更多元的观念,或许自杀率因此下降。

但当下对年轻人来说,受到宏观环境影响,又到了一个压力加剧的阶段。

全球疫情、俄乌战争、地缘政治、供应链转移、美联储加息、大公司裁员……这些看似宏大的话题,其影响一波波传导,相当程度上作用到了年轻人身上。

受综合因素影响,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0%,增速为1976年以来最低。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自196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城镇化率也仅较上年增长0.5%,为近三十年以来新低。

城市里的就业机会也在减少。今年3月份,失业率为5.3%,而16~24岁青年失业率则达到了19.6%。需要说明一下的是,青年失业率不包含学生,在校生属于受培训的待业群体。把学生群体刨除之后,相当于每个五个16~24岁青年人中就有一个人失业。

与此同时,学历对就业的帮助作用也在下降,高学历就业下沉现象也很明显。有报道显示,外卖人员的本科率达到了30%以上,骑手已经成为知识密集型行业。

在可以预见的短时期内,青年失业率将可能继续提升,特别是七八月毕业季,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同比2022年增加82万人。

4

青年群体短期生存压力加剧是明确的,不知道有没有学者在研究青年群体在压力增加下的精神危机问题,目前是什么状况,程度如何,应该会很有价值。

年轻人又遇到了群体行迷茫的阶段,找不到奋斗的方向和知识的价值,不知道自己可以预期的前途在哪里。

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年潘晓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灵魂之问: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引起了当时大江南北无数青年的集体共鸣。

处于转折时代的年轻人,都过得不容易。

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当年在《 巴黎评论》上发表了《在路上》,“垮掉的一代”开始作为文学流派出现,并形成了一波青年文化。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美国年轻人无声反抗,用离经叛道、放纵自己、逃避流浪的方式表达态度、寻求个人的精神解放。

日本在经济泡沫之后进入低增长社会,年轻人的应对是自觉进入“佛系”状态,不婚、不育、不消费。大前研一专门写了一本书《低欲望社会》,剖析了日本年轻一代的生存状态:年轻人面对未来焦虑不安,而现实又十分坚固,因此很多人选择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只希望拼命存钱等着退休。

美国和日本都是家底殷实的发达国家,美国的年轻人可以选择偶尔放纵,日本的年轻人可以顺势躺平,但中国的年轻人不行。

绝大多数的中国的年轻人没有“就地成佛”的条件,他们家里不但没矿,而且担负着家庭甚至家族的期待,盼着他们工作挣钱,最好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至少也要为社会尽到一个纳税人的义务,为社会福利体系的资金池贡献青年群体的力量。

5

告别学校和家庭走入社会,突然背负多种压力,躺无可躺,逃亦不可逃,年轻人只能面对命运的挑战。

据说年轻人现在很喜欢鲁迅,大概是因为鲁迅先生的一些金句跨越百年时空,成了年轻人的嘴替。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的结尾写下“救救孩子”,105年之后,年轻人觉得,自己也是大孩子。

转眼五四青年节又快到了,年轻人不需要鲜花和掌声,他们的心理状态需要得到关注。

有统计显示,超过80%的自杀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心理障碍看作疾病,它来自于人的本能。

弗洛伊德曾经提出过本能理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

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生与死,两种本能并存于每个人的内心,它们是本能,并非病态,也不受理智控制。

6

对于个体来说,遇到心理障碍,心理援助和治疗是有效的缓解途径。但对于群体而言,解决问题就复杂得多。

我们目前可见的,对于个体援助的努力较多,各种心理援助电话,各种救助机构,还有很多志愿者甚至潜伏到“约死群”……

但在社会治理层面,有一种趋势让人担心,就是将群体心理困境简单化地看作是社会隐患,从治理的角度解决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基层在排查“五失”人群,什么是“五失”人群?即投资失败、生活失意、关系失和、心态失衡、精神失败人员。有些地方归类会略有不同,比如有的叫“三失一偏”人群,即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人员。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在城市里生存不易,万一返乡之后万一再被划为“五失”人员,心理负担就更沉重了。即便换做我们任何一个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果严格地自我归类,大概率都能进入“五失”的范围。

至于解决之道,还是不能忘记那句老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年轻人需要自由的空间,需要机会,需要基本保障。

发展的问题,最好在发展中去解决,没有发展做前提,解决问题就会变成解决出现问题的人。

而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没有文明的保护,经济发展不会有稳固的安全感,繁荣可以持续多久,可能就要依靠运气。

回到眼下,只能先从个人做起。虽然这句话听上去很无奈,但还是要相信万物皆有其运行的规律。

加油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