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区西翥街道多措并举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样板”_今日热门
为促进常态化、全覆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五华区西翥街道多措并举打响攻坚战,通过“健全机制保障,按好‘落实键’;聚焦主责主业,绘好‘施工图’;以‘美’带‘富’,确保‘长效力’” 精耕细作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样板”,严格落实“拆、清、建、管、绿”的工作要求,全力确保6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效。
健全机制保障,按好“落实键”
按照五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暨绿美乡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街道深入调研社区村组实际问题与困难,广泛征求居委会和居民意见建议,积极谋划全局,推动街道整治工作升温提速。
(资料图片)
明责任。制定下发专项工作方案,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办事处主任和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办事处责任科室和各社区党委为成员单位的专项行动工作小组,召开专题推进会议划分网格明确包保人、联络人责任,要求网格领导统筹协调督促社区开展整治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各项指标任务。
重奖惩。制定《西翥街道2023年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评比方案》明确评比对象为辖区117个小组,通过定期发放“红黑榜”、领导小组实地测评等措施评定成效,每季度对评比成绩排名前三的小组给予每个小组20000元的奖励,对“红黑榜”中评为黑榜的小组进行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同时将“红黑榜”评比作为街道、社区、小组网格员年底考核评分的重要依据。
划重点。明确3项重点工作,即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改建卫生户厕90座,提升改造公厕6座,对辖区21座纳入补助的社会公厕进行管理,确保定时开门、专人值守保洁;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完成55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工程建设、使用,全面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常态化抓好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做到垃圾不过夜、不积压,日产日清;将垃圾分类纳入党建管理,多形式推进垃圾分类宣传及入户工作。
强引领。要求每个社区树立2个“亮点示范村组”,开展文明户、美丽庭院创建、“星级居户”等评比活动,引导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创建工作,重点推进“1+8”精品示范村建设,力争2025年西翥辖区省级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
聚焦主责主业,绘好“施工图”
按照“拆、清、建、管、绿”工作思路,根据省、市“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大力开展乡村振兴暨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
“拆”出发展空间
各社区深入排查老旧危房、废弃厕所、牲畜(圈)情况,整改侵占公共区域设施情况、残垣断壁情况等。如,新民社区鲁子沟小组拆除老旧危房、设施、杂物间等10余起。
“清”出干净整洁
全面摸排整治村庄柴堆、草堆、粪堆、土石堆、垃圾堆,集中清理村庄沟渠水塘内淤泥、垃圾、杂草、漂浮物等,各社区清除村内垃圾130余吨,整治排污沟近万米,治理村内空地200余处;同时充分发动党员、居民代表,组织群众对房前屋后和巷道柴草杂物、积存垃圾、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河岸垃圾、沿村公路和村道沿线散落垃圾等进行清理,解决垃圾乱堆乱放等污染环境问题。
“建”出宜居村庄
各社区坚持落实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中的建设要求,持续新建(修)、完善路面,全面推进村内入户道路硬化工程,积极夯实农村厕所革命成果,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品质。如,迤六社区全面推进社区党员示范路(小河边至白家村连接线)硬化工程;东村社区完成磨刀箐小组村内道路测量修复工作。
“管”出文明乡风
确保每个村组至少有1名保洁员,定期组织农户开展村庄“大扫除”,实现村庄清扫保洁常态化。建立公厕管护机制,街道和社区定期对公厕、户厕进行检查,小组组织群众进行自查,存在问题由社区负责限时落实整改。持续开展卫生街道、卫生村创建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红黑榜”。按照“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强村庄建筑风貌引导,严格控制新建农房体量和风貌。加强古树名木、山体田园、原生植被保护管理。
“绿”出和美乡村
坚持政府引导,动员村民自己动手,自觉投身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充分利用“村旁、水旁、路旁、宅旁”闲置空间,结合本地桃、李、梨、草莓、香椿、核桃、樱桃等乡土资源,按照宜花则花、宜树则树、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广植乡土树种,千方百计增加绿地绿量。组织发动农户在房前屋后、庭院内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培植绿篱,建设美丽庭院。如,厂口社区投入15.9万元建设“前会小组人居环境提升示范花园”,投入2.3万元在界牌打造500米格桑花花带。
以“美”带“富”,确保“长效力”
街道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集体运作、社会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化资金资源投入机制,同时聚焦产业反哺农村机制,以“美”带“富”,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形神兼备”。
一方面夯实基础增添动力。以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为根基,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为美丽乡村提供经济支撑,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增添动力。如,大村社区近年来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提升,基本具备发展集体经济农文旅项目条件,2022年创新打造“麦和稻田”项目,平均每月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带动固定就业34个,流动就业70余个,20%收入用于社区人居环境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形成项目与整治大幅提升的“双赢”局面。
另一方面争取资金促进增收。申请财政倾斜,加大财政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补贴、项目物资补给等的支持力度,高效整合分散资金并集约化利用。年内预计通过区财政+社区村组自筹230余万用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工作,同时开建20余个项目,并且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建设工匠等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承接农村人居环境小型工程项目促进辖区群众增收。
下一步工作中,街道将进一步落实“建管并重”要求,注重完善日常管护机制,通过有章可循、实效明显的管护体系保障整治成果、提质人居环境;同时,探索建立以人大代表、党员、村(组)干部为成员的家园共建委员会,结合社区“村规民约”和积分奖励等机制,管理惩戒破坏家园环境的不良行为,常态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向好向美而行,积极主动投身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农村家园保护爱护的公共事业中,着力营造热起来、动起来、干起来的共建、共治、共享优良氛围。
来源:西翥新发布
责编:李晓梅
编审:吴晨萍
终审:周健军
标签: